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七新闻 >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文山三七的种植和历史

发布时间:2015-04-20 16:46:39  发布者:  来源:

云南文山是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地,这是文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水、土、气等条件所决定的。因三七的贵重和独特功效,促使三七由野生变人工种植比绝大数中药材要早。清代乾隆年间《开化府志》中有“开化三七,在市出售,畅销全国”的记载。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说:“余在滇时,以书询广南守,答云,三七茎叶,畏日恶雨,土司利之,亦勤栽培……盖皆种生,非野卉也”。

明末清初,文山的先辈们就把三七野生变为家种。经过几百年数代文山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文山独特的三七栽培技术,为今天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除云南、广西有三七种植外,广东、四川、湖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北和浙江亦有引种栽培。但因三七的适应性差,在三七的引种地区,三七虽能成活,但产量低,质量差,无栽培价值。现三七栽培主要集中在文山。 

哪些地区最适宜种植三七?

三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差的生物特性。现在世界上仅我国的西南地区,北回归线附近的中高海拔地区有三七分布,也就是文山州境内和周边极少部分地区适宜三七生长。三七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不耐严寒与酷热,喜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三七的最适宜种植区80%集中在文山州的文山县、砚山县、马关县、广南县、西畴县和邱北县。 

文山三七使用历史悠久。从赵宜真编撰的《仙传外科秘方集》(1378年)算起迄今已有625年,民间用三七作为创伤、血症、滋补强身之药已上千年,据《本草纲目》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味温甘微苦,乃阳明劂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症”。《本草新编》记载:“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补血气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被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本草汇言》记载:三七“味甘微苦,性平、无毒”。《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训中药之最珍贵者。”

三七的栽种始于古人对其功效的发现之后。古人在发现并了解了野生三七的功效后,便开始用其改善疾病,并日渐向外传播,导致了野生资源供应不足,同时,为了采集方便。古人于是将它移为家种,这就是人工驯化和栽培三七的开始。 

史上人工栽培三七最确切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清道光年间云南巡抚吴其浚所著《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书中记载:“三七茎叶,畏日恶雨,土司利之,亦勤栽培……盖皆种生,非野卉也。” 在清代以前,有关三七人工种植的历史已无详细、明确的文字记载。据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此药(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以及相传明崇祯年间,李自成部下神医尚炯亦用三七为药等。古代军队中使用三七作药,用量肯定不少,决非野生三七资源可供。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前,有《金瓶梅》(成书于明洪武年间即1368——1398年)记载:“在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曾吃不曾,不拘妇女甚崩漏之疾”……。 

民国初年,云南文山用三七生产一种叫“白药丹”的药物。后来,云南民医曲焕章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研制成功驰名中外的金创药“百宝丹”(即现在的云南白药)。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推断: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三七能在千里之外的异地被认知和普遍使用,说明其传播范围相当广,其用量决非野生资源能供,证明在《金瓶梅》成书之时已存在了人工栽种。因此,三七的人工栽培历史可在640年以上。 

三七最先被发现的功效是止血、活血化瘀和消肿定痛,随着科技不断创新,三七的医疗保健功效得到了新的开发与拓展。 


    上一篇:中国文山,三七之乡

    下一篇:文山三七名字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