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七新闻 >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陕南中药产业系列调查之三:陕南

发布时间:2015-05-08 17:01:29  发布者:  来源:陕西日报

 

  4月27日,国务院发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药材。陕南有中药种植传统,然而迄今为止既没有形成中药材地域品牌,也未能打造一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中药产业龙头企业。怎样做强“秦巴中药”地域品牌,使之成为中国中医药的名牌,以保持中药产业对陕南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

  丹凤金银花种植

  2015年1月至今,本报记者深入调研陕南中药产业。从陕南中药种植环节入手,调查药农为何稳定增收难;从陕南中药加工环节入手,求解为何后续产业缺乏核心产品、中药材就地消化能力不足以及尚未形成中药知名品牌的根本缘由。这些从实际出发的观察与分析,均得到了业界持久的关注。

  那么,我们如何进一步补足中药产业环节的短板,实现陕南传统中药产业的振兴发展?怎样扶持“秦巴中药”地域品牌,使之成为中国中医药的名牌,以保持中药产业对陕南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近日,本报记者在陕南基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继续采访了在医药、经济、农村发展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倾听他们对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稳定农民收益,从持续的市场需求而来

  2015年5月,丹凤县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即将迎来新一轮的丰收旺季。被人们称为“金银花王子”的王坤,是东兴金银花合作社的负责人,还刚刚获得了“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荣誉。

  近年来,由于金银花市场需求的持续火热,东兴合作社的金银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7000亩左右,其中2000亩进入高产期。“我们跟种植户全部签订了保价回收协议,在3年高产期平均每亩每年纯收入3000元左右,盛产期将达到5000元以上。”王坤说。

  现在,合作社已通过了“中国优质金银花供应商注册”,签约社员增长到276个,带动了金银花种植户达15000多户。“金银花王子”的梦想,是让东兴合作社的金银花产业链“越做越长”,把种植推广、有机茶加工、生物提取、观光养生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丹凤县、乃至商洛市的经济亮点、致富名片。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家专业合作社的“大客户表”:金陵、健民、金龙等500多家制药企业;加多宝、王老吉、和其正等知名凉茶企业以及代茶饮、啤酒、金银花含片、宝宝金水等保健品及日用品企业。这里面,凉茶企业的年用量达到了2万吨左右。

  稳定农民收益,从持续的市场需求而来。“种中药的农民最关注的是地里辛苦收成了卖给谁、怎么变成口袋实在的收入。”王坤说:“中药产业的根本问题也很简单,关键是要有稳定的市场、持续的销路,这样药农也就有了稳定又持续的收入。”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表示:“中药产业是在现代科技推动下不断创新发展的朝阳产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前景广阔,竞争也异常激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资源和任何产业的优势,只能且必须在持续的市场化盈利中得到证明与实现。如非如此,任何优势到头来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安康市江北生物科技工业园区,天源植化企业负责人王磊的话,同样值得深入思考。他说:“中药材种出来卖给谁,国内外市场很大,但我们能拿回来多少(收入),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对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必须要转变的是,无论什么样的产品,都是先有使用方,再有生产方。应当先看准市场需要什么,没有市场没有使用方,我们的生产方以及种植方等等,什么意义都谈不上了。”

  “振兴陕南中药产业,一个关键的抓手是我们必须补足被市场认同和接受的自主品牌的缺失,实施‘秦巴中药’品牌战略,把陕南中药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刘儒教授说,“执品牌战略之牛耳的只能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名牌,这样的品牌才是有生命力的。”

  激活企业主体,创新产区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陕南三市提供统计数据显示,陕南中医药企业共计71户左右。其中,安康市为28户,汉中市为24户,商洛市为19户。但是,陕南既没有在整体上形成类似于安徽亳州、江西樟树这样享誉全国的中药材地域品牌,也未能打造一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中药产业龙头企业。

  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指出:“什么是品牌?我们的市场策略时常有一个误区。我们的山茱萸、杜仲再优质,但它不是品牌,只是品种。品牌化最终是企业去实现的,长白山参、同仁堂、利君沙等,这些区域公用品牌,尤其是企业自主品牌,才是能够被市场接受和认可的品牌。”

  扶持“秦巴中药”,做中国中医药的名牌。因为一个名牌,是企业信誉度的凝结,是产品差异化的特色,是品质和文化上的博弈,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名牌一旦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起来,就会成为质量安全的象征,消费文化的符号。“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经营意识、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方式,决定了在品牌化推广中必须担当主体。”王建康说。

  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由工信部、中医药局等12部门联合制定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开展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药材。”

  然而,在今天的陕南三市中,“整个区域的医药企业创办很不活跃,各市从事药品加工、生产、种植的市场主体少,致使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优势企业的区域空间狭小。我们首先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创办医药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提升企业发展质量。”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永法指出。

  一个知名品牌的打造,一个特色产业的整体向好,都离不开企业的发展。激活企业主体,要创新产区经济发展模式。陈永法教授针对合作社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创新发展系列化建议:陕南三市政府可以鼓励农村中药材合作社发展壮大,引导合作社向规范化GAP种植过度,逐步向股份制种植企业转变。

  并且,陕南可以支持各类人群创业,扶持创办中药材种植、粗加工、成分提取的中小企业;打破原有的企业孵化培养机制,激励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差异化发展;向大企业发起冲击,逼迫模式、思维固化的传统药企迈步革新。

  还有,陈永法教授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陕南医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的核心价值体现在药品生产许可、专利成果以及GMP认证。因此,政府在鼓励兼并重组的同时,要紧抓企业已经获得的核心资源,使核心资源和科研成果留在本地,为陕南中医药产业的振兴作贡献,避免企业最重要的发展成果流失,莫让科研成果“孔雀东南飞”。

  文化内涵和创意,提升中药产业软实力

  中医药文化,是与中国书画、京剧并称的国粹。《神农本草经》记载:“杜仲生上虞及上党、汉中”。时至今日,陕南还有“李白手植银杏”的美丽传说。自明代始,商客借略阳嘉陵江水路码头,运输中药材达200余种,开设票号绵延数百年。

  这些文化符号,也是发展陕南中药产业、“秦巴中药”品牌的宝贵资源。在陕南地区,中医药的历史遗产与养生文化的资源非常丰富。提升“秦巴中药”品牌战略,应当融入陕南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因为在很多优势产业的竞争中,不仅是企业资本、技术的差别,还是品牌智慧的较量,而品牌的背后就是文化的博弈。

  以中韩人参产业为例,韩国高丽参种植面积4万多亩,仅是吉林人参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年产量约1700吨,也比吉林省人参总产量少了6000吨。但是,吉林省人参的出口量是韩国的20多倍,出口创汇额却只有韩国的1/10.

  为什么产量不多的韩国高丽参,出口创汇的能力却优于中国?这要从韩国的人参文化说起,人参文化,已经成为其走向世界的窗口,是韩国文化与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韩国的国家形象。任何一个特色产业的高端发展,都势必要依赖“科技、文化”这两个翅膀。

  刘儒教授进一步阐述:“通过文化思维和创意,提升中药产业软实力,其作用可以渗透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领域中。中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不仅增加了中药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秦巴中药’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还带动了陕南养生文化旅游业的丰富与发展。”

  “面向消费者,是我们的最终诉求。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品牌产品构成的复杂性。我们要能够‘一揽子’解决多种问题,通过文化、商品、服务的品牌组合,‘一站式’提供多样、系列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你总要有一个切入点,或是产品、文化,或是景观、服务,首先让消费者有机会看到你、认识你,进而接受你,最终信赖你。”王建康进一步分析。

  观察

  陕南中药产业迎来“利好”


  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表示: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对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

  国家规划出台,中药产业迎来“利好”。《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当然,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也将迎来做大做强的重要机遇期。我国中药材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

  观察

  三市应形成中药发展联盟


  为了做大做强中药品牌影响力,提高中药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早在多年之前,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还共同签署《东北三省实施北药开发战略合作协议》,结成“北药”开发战略联盟。

  真正的中药产业集群,是集科研、种植、加工、商贸、旅游观光、中药养生文化“六位一体”的。中国药科大学陈永法教授据此建议:陕南三市自然条件相似、中药材资源丰富程度相当,在医药产业突破发展上,有着一致的目标和利益的诉求。因此,陕南三市可以尝试健全“医药产业地域合作机制”,在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政落实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操作性,提升“秦巴中药”的区域竞争力。

  尤其有价值的建议是,在陕南地区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一是合理规划生态保护区与生态种植区,药材粗加工产区、药材提取加工区与药品生产区;二是引导区域医药产业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合作,包括相关重大建设补助、生态改善理、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等。通过政策支持、利益协调、争议解决和广泛参与的“区域合作机制”,最终实现陕南中医药发展的整体飞跃。

  观察

  尽快建立中药物流体系


  2015年1月,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推动建立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药材流通现代化,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在中药材资源丰富的陕南三市,仍没有一家有规模的中药材专业仓储物流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材物流体系建设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中药材物流体系发展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包括中药材产地加工与包装、仓储设施分散落后,中药材物流的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较低,服务功能不完善等,加快中药材物流体系建设对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

  对于陕南三市来说,我们亟须把握国家中药物流体系建设的机遇。中药现代物流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形成采收、产地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对此,商务部提出了6项主要任务,包括建设中药材产业加工基地;规范中药材包装;建设集中仓储配送网络;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完善中药材专业市场的配套物流服务功能;做强做大中药材仓储物流企业。

上一篇:全国“大咖”把脉云南三七如何“

下一篇:中药监管制度 能否为产业“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