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买三七官网 7.0 © 2002-2017 本网站信息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美编 吉思进 制表 种了三七的地,一般要休整至少10年才能再次种植,这叫连作障碍。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让三七连作不再有障碍?我省科学家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三七连作障碍的联合攻关。通过5年多上千次试验,近日,课题组在其机理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为解决三七连作障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七连作障碍如何破? 克服技术 1三七种植棚现代化 2种植土壤改良 3避雨避病生态防改善 4肥水科学管理 5 温光科学管理 6土壤消毒处理 名词解释 三七连作障碍:种了三七的地,一般要休整至少10年才能再次种植,否则易造成根腐等病害发生,严重影响三七的产量和质量,有的还可能造成绝收。 形成原因 A 根腐病害机理 即三七根腐病是地下害虫、根结线虫等10余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 B 三七自毒作用 即有20余种三七代谢产物有自毒作用。 尴尬境地 三七连作障碍 致产地几乎无地可种 作为云南特有的药用植物,三七占云南药材产值的一半以上,是实现中药材原料生产现代化的标志性品种。但三七种植周期长,一次种植后一般要经过3至7年才能采挖,且三七的生长对土壤和气候有极高的要求,栽种过三七的土地必须经过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够再次种植。如在老三七地上重复种植易造成根腐等病害发生,严重影响三七的产量和质量,有的还可能造成绝收,这就是三七种植业所谓的“三七连作障碍”。 因三七在文山栽种历史已有300年,目前来看,气候和土壤都适宜三七生长的资源已非常有限,三七产地几乎面临无地可种的尴尬境地。原料基地不能建设,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严重阻碍了文山三七产业的发展。 联合攻关 近百名科学家 攻关三七连作障碍 由我省著名农业科学家朱有勇院士牵头的克服连作障碍研发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复旦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法国农科院、韩国岭南大学、英国胡佛汉顿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院所的近百名科学家,在国家973项目和省发改委项目资助下,系统开展了三七连作障碍的联合攻关,并取得重大突破。 重大突破 成功连作两年 种苗成活率96%以上 科学家们发现,三七之所以会出现连作障碍,一是根腐病害机理,即三七根腐病是地下害虫、根结线虫等10余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二是三七自毒作用,即有20余种三七代谢产物有自毒作用。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从三七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角度入手,变革三七小农生产方式,形成了一系列三七生产现代化技术体系:一是三七种植棚现代化,二是种植土壤改良,三是避雨避病生态防改善,四是肥水科学管理,五是温光科学管理,六是土壤消毒处理。按照克服连作障碍关键技术参数,团队建设了50亩简约现代化大棚,连续5年进行了田间小试、中试和放大试验,在3个阶段都取得重大突破。 在放大试验中,农大大河桥基地20亩三七成功连作两年,种苗成活率96%以上,叶部病害防改善效果91%以上,根腐病害防改善效果95%左右,害虫防改善效果86%左右。此后在石林、砚山等地的放大试验皆进展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据朱有勇介绍,团队此前取得的这些成果,找到了三七根腐最根本的原因,对我省下一步攻克三七连作障碍提供了有益且有力的理论保障。但三七连作障碍的研发难度极大,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商品三七种植技术优化等,还需要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起努力。
|
上一篇:柴达木枸杞:红与黑
下一篇:云南回应三七种植“土地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