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药物在临床上主要分为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抗凝血药物和溶栓酶类药物,其中抗血小板药物兼具改善和预防作用,一直是抗血栓药物的主要品类。IMS数据显示,截止到09年9月份的近四年中,中国抗血栓药物的医院终端采购金额从23亿上升到52亿,年均增速32%,市场规模在四年当中翻了一番多,可谓增速惊人。
抗血栓药物抗血小板
从09年数据看三大类药物当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占了72.5%的市场份额,终端医院采购金额达39.27亿,同比增19.96%,是抗血栓药物领域的主导品种;抗凝血药物占19.4%,采购金额为10.11%,同比增30.44%;纤溶酶类药物仅占8.1%,同比仅10.55%,
抗血小板药物中西洛他唑:是个值得注意的品种。该药销售额最大的是浙江大冢,规模为0.41亿,同比增13%,国内厂家有实际销售约10家,规模甚小,均是百万级别。
抗血栓药物抗凝血药物
低分子肝素领军抗凝血药物。传统上抗凝血类药物常用的是香豆素类,如华法林,其药理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而阻断血栓的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房颤等,是唯一被批准用于长期抗血栓改善的药物,但其起效慢,与多种药物和食物有相互作用且使用不当的话较容易引起出血,因此其地位渐渐被肝素类药物,尤其是低分子肝素所取代。
我国肝素钠原料药生产的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千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健友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烟台东诚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天东生化工业有限公司的产量基本上可以占据国内粗品及肝素钠原料药市场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红日药业也有达肝素钠的仿制药 “博璞青”,采购金额为7800万,占据第五位的市场份额。如果红日药业能够利用超募资金加大营 销投入则博璞青未来可观。
在低分子肝素领域,葛兰素史克的低分子肝素钙占据龙头地位,排名第二的为辉瑞公司的达肝素钠。第三位的为安万特公司的依诺肝素钠。因此在低分子肝素领域基本上被外资药企所主导,这在相当多稍有技术含量的化药中都是类似的格局。
抗血栓药物纤溶酶类8.1%
此类药物中的第一代是链激酶和尿激酶类等生化药物,目前由于其副作用已经逐渐边缘化,国际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是基因重组的纤溶酶原激活剂
目前纤溶酶类药物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北京赛生制药的注射用纤溶酶,商品名“赛百”,同期采购金额为8842万,同比增20%。总起来看该类药物主要为注射类急救药物,市场规模和容量不如上述两类大,成长性也不突出
三七抗血栓药的功效
三七抗血栓药在10年前我国抗血栓药中、中成药市场集中度一般,前10个品牌虽然都是全国性品牌,但市场份额之和只有31.19%,尽管如此,这10个品牌近3年来市场集中度却在不断提高,从2007年24.11%提升到2009年31.19%,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并在逐步走向集中。
在抗血栓药中成药市场前10个品牌中,没有市场份额过10%的品牌,2009年市场份额过5%的只有疏血通注射液一个,过4%的也只多了丹红注射液一个,其它各品牌市场份额均不到4%,而以岭药业的通心络胶囊和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的市场份额连续3年都在逐步下滑,值得关注。
从九城市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前十品牌采购额有7个是注射液,其中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2007、2008年两年位均列前3,2009年被挤出了三甲;步长丹红注射液2007年排在第3位,2008年跃升至第1位,2009年以微弱劣势排在疏血通注射液之后,其2009年全国年度19亿元的销售额也足以傲视群雄;而友博疏血通注射液在2009年终于发力成为心脑血管中成药九城市医院市场第一品牌,表现抢眼。
而从这3年的复合增长率来看,2009年前10大品牌合计增长率为38.68%,高过心脑血管中成药的21.95%,而注射液的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剂型,呈现高速增长特性。

从中成药的主要成分来分析,使用三七、丹参、红参、人参此类药品仍然占主导,其次是银杏、水蛭和灯盏花。使用三七、丹参、红参、人参的主要中成药有丹红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脑心通胶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松养心胶囊、生脉注射液等;使用银杏的主要中成药有银杏叶注射液、银杏叶片、银杏达莫注射液、银杏叶胶囊等;而大量使用三七的中成药有血栓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复方血栓通胶囊、稳心颗粒、三七通舒胶囊等在这些抗血栓药中成药中都有三七总皂苷。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七主要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具有明显的抗心脑缺血的作用、较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一定的血管舒张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一定的降脂作用和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等,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三七总皂苷是目前开发较成功的中药有效成分新药,在脑血管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各科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取得很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