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的发展受到党和政府的重
发布时间:2015-06-17 17:05:46 发布者: 来源:
三七栽培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清道光年间,吴其凌在《植物名实图考》(1848)中记载:“余在滇时,(就三七)以书询广南(古文山)镇守,答云……土司利之,亦勤培植……盖皆种生,非野卉也”之说,可见当时三七已有人工栽培,只是栽培三七的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土司、头人。由于当时云南文山信息闭塞、汉文化及文字未普及,三七的栽培历史应远不止吴其凌记载的年代,据目前文山种植三七世家的口头推算,至少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对文山三七栽培的文字记载较为丰富的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1937年《全国通邮地方物产志》的统计,当时云南出产的三七约3.16万公斤。1939年陈守任先生谈及三七的名称、产地、形态、水土、栽培及病虫害防改善等,是最早涉及文山三七栽培的综合性文章。建国后三七种植的发展经历了以下3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50~1979年。新中国成立后,文山三七的发展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三七在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52公顷发展到1974年的3000公顷,产量由6000公斤发展到67.5万公斤,三七产值达6976万元,占当年全州财政收人的49.8%。可以说三七在那个时候对文山经济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问题不久就暴露了出来。从1975年起,国家采取了若干限制性的措施限制三七生产。1974~1979年的5年间,三七在地面积由3000公顷锐减到800公顷,产量由67.5万公斤锐减到12.6万公斤。
第二阶段是1980~1992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普遍推行,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同期国内外市场对三七商品的需求量增大,三七原料一时供不应求,出现短缺。三七生产发展迅速。但由于当时市场观念淡薄,再加上政府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措施,导致三七种植盲目和失控。高峰时期的1989年三七在地面积达6850公顷,产量达136万公斤。由于广泛的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导致普遍产品农残和重金属超标,出口遭到抵制,从1988年10月开始三七价格急剧下滑,由221.1元/公斤跌到平均每55.1元/公斤,大大低于当时的生产成本,许多三七种植户遭受了巨大损失,三七产业也因此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到1992年三七在地面积和产量分别只有1860公顷和38.6万公斤。
第三阶段从199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人们逐步提出了无公害三七种植、绿色三七、有机三七的概念,在种植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文山三七获得国家三七原产地的保护,企业的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出现了一大批三七深加工企业,以三七为原料提取的血塞通系列产品畅销全国;三七种植面积逐步由1860公顷恢复到4000公顷左右,价格也逐步回升到正常水平。
上一篇:三七姑娘的历史文化
下一篇:有机三七保健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