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15-06-18 10:53:10 发布者: 来源:
李时珍说: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三茎七叶,畏日恶雨……时过中秋,叶脱不全,不能辨其七数,而一茎独矗,顶如葱花……。而余竟不能观其左右三七之实,惜矣。因就其半萎之茎而图之。我们从附图来看是三七无疑,但描述上尚欠详确,他将花序及二复叶柄当作茎,以小叶数目计而认为是三茎七叶。李时珍还发现另一种植物与三七相混淆: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厚,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而根大如牛蒡根,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寄奴之属,甚易繁衍。似与《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土三七颇相似,经鉴定为菊科土三七(Gynura segetum)。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七原为野生,同时也发现有类似的植物,其功用虽改善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但植物形态及根茎大不相同,花亦不同,说得很清楚。但在后人的著作中对三七原植物仍用菊科三七草属的,于达望著《国药提要》用的是菊科Gynura pinnatifida,赵承暇、朱任宏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药三七,其学名通称作G.pinnatifida,经赵药农先生鉴定,认为属于五加科植物Araia bipinnatifida(即羽叶三七)之根。中国药学大辞典在三七下也引用G pinnatifida 学名。
由于三七的野生种迄今未能发现,给分类学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三七原植物的基名Araia quinquefoia Decne. et Panch var.notoginseng Burk.始见于1902年邱园学报,它是根据A.Henry分别采自云南蒙自的11407(记载为栽培品)和思茅的12259两号标本建立的,在同一篇文章中又改组于人参属Panax quinquefoia Decne.et Panch.var notoginseng Burk.。1942年李惠林将其归并入假人参P.psudo-ginseng Wa作为假人参的异名。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国药典(1963年版)、中药志Ⅰ(1959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Ⅱ(1972年)亦沿用假人参学名。抗日战争期间,陈封怀在昆明对人参属作过研究,将三七定名为P.notoginseng(Burk.) Chen,ined.。赵熵黄在北平与日人石户谷勉定的学名是P.ginseng C.A.Meyer forma notoginseng(Burk.)Chao et Shin,为李承祜1950年著《生药学》所引用。1970年日本学者原宽(H.Hara)在亚洲的人参属植物研究中,认为亚洲的人参属植物只有人参和假人参两种,将亚洲的一些种划入假人参种内,并设立亚种、变种及变型。何景、曾沦江对人参属的认识,基本上同意原宽将一些亚洲种降级的做法,但改设为变种,恢复Burki的var.notoginseng,将三七隶于假人参种下,改定为P.pseudo—ginseng wa.var.notoginseng(Burk.)Hoo et Tseng (在这之前曾定名为P.sanchi Hoo,in herb.,云南经济植物引用过。云南植物研究所对人参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类系统、地理分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三七的植物形态与假人参有明显区别;化学成分上,三七主要含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甙,假人参以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甙为主;在地理分布上,三七作为第三纪古热带的残遗植物存于滇桂交界处,而假人参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我国仅西藏南部有分布。现代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三七与同属的人参、西洋参在染色体数上不同,三七的染色体数2n=24,而人参、西洋参的染色体数2n=44(48),48。表明三七是一个二倍体的种,而同属的人参、西洋参均为四倍体,可见三七比同属的人参、西洋参更为古老。因此,认为将三七提升为一个种似恰当。直至1975年才正式确定了三七作为独立种的地位,并将陈封怀先生组合的裸名发表作为三七的学名,即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其拉丁学名notos在希腊语中有“南方的”意思,notoginseng意为“南方的人参”,这不仅概括了三七在系统分类和医疗价值上与人参的相似性,也表明了二者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别。
从李明珍实地调查写出生产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说明三七古代有野生,但自清道光(1820~1850)以来就已广为栽种。近代虽有书记载三七有野生与种植之分但迄今尚未发现野生植株和野生种的现存腊叶标本。三七植物学名是以栽培品为依据,这是植物分类学上不多见的,为了找到野生原始依据,作进一步的调查很有必要。
上一篇:三七与人参补血养血用途作用强度
下一篇:三七化学成分与三七种植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