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七道地性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项目首次从土壤地质背景角度阐明道地药材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研究证明地球化学元素(如K、Mn、B等)、土壤环境条件(pH、质地、等)、地质背景(成土母岩、地质时代等)是云南文山三七道地性形成的本质原因。提出以总皂苷含量、人参三醇型皂苷与人参二醇型皂苷的含量比值可作为道地三七的综合评价指标。项目研究成果为
文山三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三七质量标准研究
项目研究制订了《三七》、《三七栽培技术规程》两项国家标准, 1个《文山三七》强制性国家标准;14个省级系列标准。2003年9月1日《文山三七》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国家标准。文山三七质量标准的颁布实施,对规范三七原料流通,维护文山三七声誉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2000亩三七GAP示范基地建设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三七的GAP栽培技术,制订了212项规范化栽培、加工、质量检验的SOP规程并应用于基地建设,使文山三七GAP基地首批顺利通过国家认证。种植基地的规范化、规模化促进了三七产业的迅速发展。
四、三七主要病害研究及规范种植技术培训
项目系统对三七的主要病害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三七主要病害的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改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培训,推广了一批高效,低毒的三七农药,降低了三七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提高了三七质量。
五、三七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
项目共收集了峨眉三七P.wangianaus、屏边三七Panax atipulandtus、等三七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共4000余株;15份共1000余株三七Panax 、屏边三七Panax atipulandtus、等三七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共4000余株;15份共1000余株三七Panax notoginseng纯的地方种质资源。构建了三七与其它近缘种的分子鉴别体系。采用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分析了三七栽培群体的遗传差异,将三七的栽培群体分为4大群居,为进一步开展三七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三七病虫害普查及防改善对策研究
项目首次对三七病虫害展开系统调查研究,明确侵染型病害有19种,非侵染型病害有9种。三七害虫有14种。其他有害生物6种。提出导致三七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编辑出版《三七病虫害防改善》一书,指导七农科学防改善,从而减少农药污染,为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三七专用塑料遮阳网技术示范
本项目通过研究,明确三七是典型的阴生C3植物,应在遮光率为80—90%的条件下栽培。根据三七所需要的荫棚透光度,研制出三七专用塑料遮阳网,代替传统造园所需材料。遮阳网具有轻质、省材、透光均匀、防火、降低成本的特点,已在三七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显示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八、三七深度开发技术研究
化合物提取。已从三七中分离化合物43个,其中从三七根茎中分离37个,从三七种子中分离9个(有3个为相同化合物)。43个化合物中,皂苷化合物33个(新分离出6个),已鉴定30个;脂溶性化合物10个,已鉴定5个。有的化合物是首次从根茎或果实中分离而得。
三七标准品分离。分离制备了三七中主要化学成分人参皂苷Rg1、Rb1、Rd等10个分析对照品,对其中的7个皂苷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分离纯化,纯度达到90%以上,为其他科研单位开展三七研究提供了标准对照品。
九、重要道地药材三七的中药饮片炮制研究
项目研究了超细三七粉、三七配方颗粒剂2种三七新型饮片的加工工艺,制订了11个相关的饮片加工标准操作规程;较为系统的分析了鲜三七、干三七、熟三七粉、超细三七粉及三七配方颗粒剂的皂苷含量;研究制订了生三七粉、超细三七粉、三七配方颗粒剂等3种三七饮片的质量标准。
十、三七新产品开发
文山州三七研究所与有关企业联合,已开发出血塞通滴丸、超细三七粉、睡亦香胶囊、金不换保健茶、三七印象等一批药品、保健食品、饮片、食品等10余个三七产品。
24小时免费咨询热线:4008003250
订购热线:0876--213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