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七种植 >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我和三七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5-05-30 14:31:31  发布者:  来源:
    文山是中国著名的三七之乡。作为在文山这块红土地上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我,很自然与三七结下了深厚的情结。

    因工作关系,我多次接触过三七。文革前,三七产量较少,供需矛盾突出,无论单位或个人要购买三七,都要有领导批条才行。外地来文山想购买三七的人,很多都是要写申请送领导批准后才能买到。196512月,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罗瑞卿来文山视察工作时,送给他的土特产品就是三七。

    19909月以后,我虽离休了,但对文山三七仍很关心。从1985年至2003年,我先后发表过几篇有关三七的作品。其中1985530日《云南经济报》刊登过我写的八首哲理诗《花的联想》,其中一首说的是三七花:长的不引人注目,却有非凡的药用价值。

    1990423日,《云南经济报》刊登过我写的一篇民间传说《三七姑娘的传说》,说的是很久以前,文山县老君山有一户人家,阿爹得了筋骨病,阿妈被刀砍伤。有位仙女听到人间有哭声,就变成一只天鹅飞到人间,悄悄地把一颗神药丢下人间,为老人改善好了病,这颗神药就是三七。

    19914月,昆明牙膏厂推出三七早晚牙膏,当年上半年生产的300万支牙膏很快被订购一空。我写了一篇短评《三七早晚牙膏为什么走俏》:提出在市场竞争中要努力开发新产品,大力宣传新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此文于当年918日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收录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分钟论坛》一书。

    1999年,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和文山州人民政府联合拍摄以三七为题材的影片《三七情缘》。我看了后写了篇赞扬这部片子的评论《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有机结合的佳作——<三七情缘>》,刊登在当年915日的《云南电影报》上。

    2003年我看到《文山特产传说》一书,其中三七的传说就有壮族、苗族、瑶族、彝族、汉族五种传说之多,便写了篇赞扬这部书的评论《溶趣味性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民间传说》,后在文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当时正值庆祝建州45周年,对做好文山的对外宣传工作,提高三七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我针对1976年春文山县城发生的牛犁三七地火烧三七棚事件,写了《牛犁三七地火烧三七棚的前前后后》一文,本文除了把三七的起源进行了简要介绍外,还将解放后文山州三七生产的几起几落的情况作了叙述:19511956年为第一发展期。三七栽种面积和产量连年增长,由7855000公斤发展到585037500公斤。19571964年为第一低谷期。当时是合作化时期,三七全部由集体栽种,因未得到很好的管理,面积和产量都有下降,由585037500公斤降到286311500公斤。19651974年为第二发展期。主要原因是党和政府加强了对三七生产的领导,从组织上、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1974年全州栽种三七面积达44235亩,产量达67.5万公斤,三七产值达4974万元,占全州农业总产值的30.5%,三七特产税和商业经营上缴利润共1388万元,占当年全州财政收入的49.8%197512月以后至1977年为第二低谷期。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后,当时把生产队栽种三七当作资本主义来批。

    这事说起来还有一段趣事:当时我任文山县委书记,觉得这样做不妥,便到杨柳井公社搞试点,与干部群众商量,决定生产队已经栽种的三七收归大队,将来卖了三七由大队购买拖拉机给生产队耕地,生产队欠银行或信用社的三七贷款改由大队归还。州上认为县里不认真贯彻上级指示,便由分管领导到文山县古木公社搞试点,命令把古木大队13个生产队已经栽下的76.1亩三七全部犁掉。接着,要我到古木开牛犁三七地现场会,要大家回去照办。会后,有的地方嫌牛犁太慢,发展为用火烧三七地。结果,全州三七生产很快走入低谷,使信用社和银行的100多万元三七贷款无法收回。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山的三七产业才逐渐健康发展起来。

上一篇:三七苗家神药--我们世世代代全

下一篇:“二战”期间用三七作为医改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