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三七种植 >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我和三七笔墨之恋

发布时间:2015-05-30 14:43:59  发布者:  来源:

    提起南疆瑰宝文山三七,就想起我难以割舍的文缘。这故事延续二十载,从16岁到36岁,或许,今生今世,本人还要与文山三七有笔墨之恋

    在拨乱反正的1979年,那时,我十六岁,在文山州一中读初三。当时最著名且惟一的一本学生刊物《中学生》杂志,在全国千万中学生中开展全国性的可爱的家乡征文,我写了一篇赞美三七之乡文山的抒情散文,被评为优秀作文奖”,奖品为从首都邮寄来的一大本十六开红绸缎面笔记本,在全校师生中引起轰动。

    第二年秋,我考入州一中高中一年级。八十年代初,我不顾风雨多次到白沙坡温泉附近的三七地里实地调查;在烈日下的州图书馆窗前,查阅有关药物书籍,写出《南国人参”——三七》的调查报告,参加云南省首届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并在省农展馆内进行论文答辩,回答省内著名老专家学者对论文的提问,最终荣获优秀科技小论文奖,在全省中学生代表中,宣传三七的栽培、得名、种植历史、药用功效等。这是目前可见的由中学生独立执笔撰写的我州第一篇有关三七的科技小论文。

    写作中,我也获得了不少有关文山三七的知识。三七,属五加科人参属,有南七北参之说,三七是南国的人参。其得名有二:一是三分光、七分阴;二是三枝杈,七片叶;等等。时隔十八年,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这篇小论文抒情式的结尾:我爱三七,三七是壮乡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时光转到九十年代,本人已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在文山师专任教,并编辑出版同名学刊校报。当时,《文山报》经济部曾举办过发展三七生产讨论,笔者写成一篇《让文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三七之乡》的言论发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要大力加强宣传,影、视、剧、文学、新闻通力合作,形成一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良好舆论宣传氛围,受到读者的认可。1993年首届文山国际三七节暨民族节举办前夕,文山州双节组委会举办征歌活动,最后录成一盒歌曲音乐磁带《三七姑娘之歌》和同名歌书。笔者三首歌词分获一、三等奖,并入书入带。其中,笔者作词的《壮乡红豆》一歌,因受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诗的影响,将三七比喻为壮乡红豆,歌中唱道:哎/送你一粒三七红籽/那是一颗壮乡的红豆/料大饱满亮晶晶/就像颗颗壮家女儿心”……为三七红籽,取了一个精美的名字。有的歌手将《壮乡红豆》拿去舞厅演唱,听众都惊奇地赞美,这首通俗歌曲还怪好听的!

  “双节过后的1994年,州青联决定创办一本青年刊物,歌颂文山州各界优秀青年,以发表纪实作品和人物传记为主,邀请笔者作为创始人中的第一批特邀编委。在几次讨论征求刊名未果时,我建议:西双版纳是傣乡、楚雄是彝州、文山是壮乡苗岭,大理是白州,这是从民族成份来划定的。但从物产上讲,三七是文山的支柱产业,被《本草纲目补遗》誉为金不换的三七,文山州产量占全国的80%,世界的50%,是公认的世界三七之乡,可简称七乡。如取名为《七乡儿女》,就比《文山儿女》或《自改善州儿女》等响亮、新颖且有特色和个性。州青联秘书长、首任主编唐文祥当场拍板定案,请当时的州委书记戴光禄题写刊名,就是《七乡儿女》刊名的由来。从此三七之乡简称七乡两字,不胫而走,在电视、报刊、书籍中,频频出现。1998年文山州一庆双节前夕,我又荣幸地参与了三七题材献礼片电视剧和电影剧本的讨论,为三七之乡有史以来第一部影视片的诞生鼓劲喝彩……

    作为一名文化人,生于三七之乡,长于三七之乡,是一位深爱着三七之乡的知识分子。笔者将会一如既往地用拙笔倾吐对三七的热爱之情,为三七支柱产业的发展欢呼!


上一篇:三枝七叶的传说

下一篇:苗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山漆与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