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为何把文山三七称为“金不换”
关于三七/田七各种传说和故事都很多;都是分门别类各有各的说法,本篇文章小编为您讲述“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什么把三七/田七称为【金不换】” 在央视健康频道王耀献教授解释说《本草纲目》里面记载把三七叫做金不换,意思说这个药 药效好 又很珍贵;用金子都换不来;所以说叫做金不换!
关于三七和田七称呼的来源!
那为什么又叫做“三七”呢,就说这种药啊!只有生长3年到七年才有用,就说这种药每株能够生长出三个叶柄,每个叶柄呢又长出了七个叶片——所以说叫做“三七” 为什么又叫做“田七”呢 田就是田州,就是相当于现在广西的白色地区,过去田州是古代广西三七的集散地 所以说又叫田七;
古代对于“金不换”的记载及传说
在名贵药材三七的药用史上,距今600余年的明代杨清叟所著《仙传外科秘方》中,其“飞龙夺命丸”一方中的配伍药材就有三七,此药丸被应用于活血败毒、清肿止痛中。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凡杖仆伤损,瘀血淋漓者,随机嚼烂,罨之即止;清肿者,即消散。”称三七“能改善一切血病”。虽然三七被李时珍记载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但相传他与三七差点擦肩而过。
相传,一次李时珍去南京(明朝称为“应天”)赶“三皇会”(药材交易会),在药王庙前的地摊上,看到一云南药商摆着一种圆锥形褐黄色植物的根,识药无数的李时珍从未见过这种药,便上前请教。药商说:“它叫三七,云南特产,可止血化瘀定痛,是西南军队中的金疮要药。”
药商还讲述了具体事例:有人被刀砍伤,流血很多,取三七研末外敷,伤口马上不痛且结疤很快;一位妇人产后出血不止,服用三七后就止住了……李时珍取一细根头三七放入口中咀嚼,其味苦后回甘,凭往日经验,觉得可带点回去一试,便问:“我买一两如何?”药商告知,此药贵重如金,李时珍倾囊而出钱尚不足,只得轻叹一声,将欲离去。云南药商见其面善清瘦,身后跟着一背着装有多种药材大包的青年,估计这是位对医药深有研究的人,便喊住他请教大名,“我叫李东璧(时珍的字)。”“啊,原来是蕲州李先生,久仰久仰!今日有缘相见,幸甚!我送你一两三七,愿你能为更多人改善好病,也算是初交之礼吧。”云南药商抓起几块三七递到李时珍手中。李时珍回去后取三七试用数人,效果勘验,并多方面收集其改善作用,首次将其载入《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三七看做是“金不换”,称其“能改善一切血病”。
其实,三七作为一种疗效显著的药用植物,曾长期流传于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彝族等)民间,而后随着民族迁徙、各民族间的交流才逐渐进入中原地区。到了民国初期,大众对三七的药用价值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且著名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三七性温,内服可以活血化瘀、清洁血液、疏通血管,并具有止血不留淤血的特点,可谓是调理血液的最佳药品。20世纪初,随着三七在民间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其可以活血化瘀等理血的功效,将三七并入名药之列,创出了“参茸桂七”之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广西民间中药医生李振光深入文山,对历代使用三七的方法等进行了考证及研究,并对其药性药理做了更加客观和详细的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食用三七,使这一名贵的中药材三七/田七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将三七作为食材进行使用。三七广泛被用于医药、膳食、清洁护肤等各个行业;同时很多中药制剂当中有三七作为?药引。三七皂苷也是很多西药的原料成分!
更多
文山三七,三七粉,三七花相关知识尽在文山三七网http://www.maisanqi.com/。